西湖管理区农业局西湖管理区财政局关于印发《西湖管理区创建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方案》的通知
项目有关单位、西洲乡人民政府:
根据《关于创建省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和农业产业强镇工作(2018-2020年)的通知》(湘农联[2018]109号)文件要求和区管委工作安排,经区农业局与区财政局研究决定,现将《西湖管理区创建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落实。
常德市西湖管理区农业局 常德市西湖管理区财政局
2018年6月22日
西湖管理区创建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方案
西湖管理区作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经过几年的发展,特色乳业产业从零起步,从无到有,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建成了常德地区最大的特色乳业产业基地,形成了“种植-养殖-乳品加工-生物有机肥”与“种植-养殖-加工-销售-旅游-创”相结合的特色乳业产业。形成了以德人牧业为核心的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有效带动了区域内相关产业发展。为进一步推动我区农业产业结果调整,增强地区产业发展动能,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据湖南省农业委员会、湖南省财政厅《关于创建省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和农业产业强镇工作(2018-2020年)的通知》,结合我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一、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产业效益为核心,以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发展数量与提高质量并重,以德人牧业为龙头,以西洲乡的黄泥湖村、永安村等村为核心,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和农村繁荣稳定。
(二)发展原则
1、坚持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基本原则;
2、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探索不同地区、不同产业融合模式;
3、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强化利益联结,保障农民获得合理的产业链增值收益;
4、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主体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发挥补贴政策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引导作用;
5、坚持改革创新,打破要素瓶颈制约和体制机制障碍,激发融合发展活力;
6、坚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相衔接,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引导农村产业集聚发展。
(三)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建设项目的实施,到2019年,西湖管理区西洲乡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特色乳业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更加稳定的新格局基本形成,乳制品加工业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产业融合机制进一步完善,奶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带动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促进农民增收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用持续增强。
2、具体目标
(1)产业规模逐步壮大
到2019年,实现全区奶牛年存栏达到2000头左右,牧草总面积2万亩,乳品年加工能力达2万吨以上,乳业综合产值达到4.5亿元以上,乳业及配套产业实现税收5000万元以上。
(2)产业发展紧密融合
到2019年,项目区特色乳业产业融合程度进一步紧密,“种-养-加-销-游-创”全产业链融合发展进一步紧密,500-1000头规模奶牛场达到3个以上,规模化经营比重达到80%,乳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特色餐饮及休闲体验年接待游客18万人以上。
(3)科技水平稳步提升
到2019年,项目区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80%以上,奶牛良种覆盖率100%,有机认证奶制品达到2个。
(4)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到2019年,项目区特色乳业产业发展辐射带动养殖农户1万人,农民入社率达到70%以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率大提高,就业贡献率达到50%,带动农民增收3000元,带动贫困户200户,带动贫困户增收2000元。
4、规划布局
立足2018年规划,以西洲乡为核心区,辐射带动西湖镇及周边乡镇,打造产业融合示范核心区和辐射区的空间布局。
(1)核心区
核心区以示范、展示、培训为主,是试点乡镇重点建设区域,主要以西洲乡的黄泥湖村、永安村等5个村为核心,形成“一区二基地多点”的空间格局。
“一区”:即乳品加工流通区,借助现有公司、合作社的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实现养殖业向加工业的有效联结,形成乳品加工、交易、流通区。
“二基地”:即标准化奶牛养殖基地和标准化饲草种植基地。示范推广新奶牛品种、新养殖技术,有效带动合作社和养殖大户发展奶牛养殖。饲草基地可为公司及其他从业主体提供优良的饲草来源。
“多点”:包括合作社、大户的奶牛规模养殖基地及其他相关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科普体验基地等。
(2)示范区
在西洲乡核心区以外,重点推广核心区具有典型示范效应的新品种、新技术,发展绿色循环产业、农产品加工物流业、农业休闲观光业等,使核心区与示范区紧密结合、有机联动,以辐射全县周边乡镇,推进特色乳业产业发展。
二、建设任务
(一)产业融合方案
重点实施产业内部融合、产业链融合、产业功能融合、新技术渗透融合、产业集聚融合等五大融合模式,快速推进西湖管理区西洲乡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产业内部融合模式
(1)融合理念
依托西湖管理区西洲乡特色乳业产业优势,大力发展饲草业,建设标准化奶牛养殖基地,探索农牧生态循环模式,调优种养结构、调绿生产方式、调顺产业体系,促进奶牛养殖、饲草开发、废弃物资源利用的产业内部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增效。
(2)建设方案
①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建设
2019年,奶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场新增奶牛养殖量达200头。提升畜牧业生产水平,发挥标准化奶牛养殖示范小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②饲草业开发
2019年,西洲乡新增苜蓿标准化饲草种植基地4000亩,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新增2万吨。建设青贮、氨化池,配备青贮、氨化打捆机、切草机、破碎等设备。
③绿色生态模式创建
“种-养-肥”生态循环模式建设循环生态链,用奶牛场生产的粪污生产有肌肥,就地消纳种植牧草、饲料作物等,饲料作物喂牛,对奶牛养殖所产生的污水污物,全部进行生态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在全管理区范围内形成完整的生态处理链条,最大程度地减少养殖和加工对环境的影响。到2019年在全管理区范围内发展“种-养-肥”生态循环模式示范面积3000亩。
2、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
(1)融合理念
依托西洲乡自然资源禀赋,将业务延伸至上游的饲草种植示范,以及下游的乳制品加工、冷链物流以及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实现与奶牛养殖、冷链物流、仓储、休闲旅游、服务等一体化融合发展。
(2)建设方案
①果蔬乳品加工生产线提质改造
扶持德人牧业实施果蔬乳品加工生产线提质改造项目,提升新型乳制品生产效率,改扩建果蔬乳制品生产线1条,新增产能1万吨。
②饲草料加工生产项目
扶持草业公司、德友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实施饲草料加工生产改造项目。以增加全区范围内饲草料产量,提保障高效高质的精饲料供给,实现养殖区域产品销售全覆盖。改造年生产精饲4万吨饲料加工厂1处,主要建设内容为改造饲草加工生产车间,添置加工设备、运输设备等。
③生物有机肥加工项目
扶持德人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生物有机肥加工改造项目。利用奶牛养殖粪便生产生物有机肥,在缓解周边县、市化肥资源的短缺,提升地力,改善农作物的品质和提高产量的同时,还可以实现清洁生产和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推动生态农业建设的健康发展。项目扶持改造生物有机肥加工厂1处,主要建设内容为改造有机肥加工生产车间,添置加工设备、运输设备等。
3、产业功能融合模式
(1)融合理念
拓展奶牛文化旅游、生态康养、休闲度假功能,推动特色乳业产业“跨二连三”融合发展。
(2)建设方案
为培育和塑造西湖旅游品牌,深化旅游业供给侧改革,促推西洲乡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农业公园”建设进程,完善牧业小镇3A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争创4A景区。
4、新技术渗透融合模式
(1)融合理念
健全乳制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加强农村技术人才队伍培训,建立各类技术支撑体系建设,逐步渗透到一二三产业各个生产环节,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建设方案
①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建设
2019年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建设。配置终端检测设备,提升企业、经济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终端检测能力。
②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建设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导与培训、市场宣传推广、事务代办等服务和奖励补贴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农民工等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创新,积极推进特色乳业产业发展。搭建农业众筹平台,负责特色乳业产业发展资金管理,引导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5、产业集聚型融合模式
(1)融合理念
利用“德人牧香”的品牌优势,整合西洲乡乳制品资源,建立品牌战略,提高乳制品产品的影响力,推进当地特色乳业产业的发展。
(2)建设方案
①品牌维护与推广
以乳产业为龙头把相关联的产业衔接起来,重点扶持上优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德人草业科技有限公司、德人牧业等乳制品加工企业争创国内知名乳制品品牌,积极推动产品绿色认证和有机认证,建立具有洞庭优势及产业特色的乳业产业集全和创客奶吧销售模式,产品统一品牌形象,兼顾品牌宣传、推广功能。
②企业、经济组织培育
加大对企业、经济组织的扶持和培育,争创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新增乳业产业经济合作组织5家。通过新技术、新工艺引进升级,培育优势企业,积极引导龙头企业注重商标注册与认定。对经济合作组织进行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饲养标准、统一防疫、统一饲料供应。
(二)利益联结机制
1、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模式
农民以土地、劳务、资金等资产入股企业或者合作社,或企业以资金、技术、品牌等入股领办农民合作社,形成较订单农业更为紧密的股份型利益联结机制,在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起双方权益共享、风险共担、互惠共赢的关系。农民能够凭借股份获得更加可靠的利润收入,参与企业收益的二次分配,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如德人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可将乳品加工销售的一部分给提供鲜奶的养殖合作社或者大户进行分成。
2、订单合同型利益联结模式
按照“公司+农户+订单”模式,企业按照政府要求明确最低保护价格,负责组织实施,足额收购。农户与企业订立具有法律效力的购销合同,双方约定销售产品的品质、数量、时限、收购价格以及企业承诺的服务内容等事项,农户根据合同组织生产,企业则按合同要求收购农产品。推广该模式,可以建立相对稳定的产品供求关系,是当前优先发展的重要的农企利益联结模式。公司加强奶牛养殖技术示范和技术培训,为从事奶牛养殖的合作社、大户提供技术支持和生产资料,并签订鲜奶收购合同,确定最低保护价格,开展订单农业。
3、流转聘用型利益联结模式
农户将土地转给企业或者合作社种植牧草,每年获得稳定的土地流转费,由企业吸收农户成为龙头企业工人并对农民进行一定的技术
培训,农民获得比较稳定的收入,同时企业也极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并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和返聘为工的方式,同企业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
4、服务协作型利益联结模式
农户将自有资产作为抵押,向企业或者合作社申请生产贷款,用于扩大养殖规模,增加科技投入。同时,企业发挥技术优势,通过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管理,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通过金融和技术协作,企业与合作社或农户建立起比较紧密的利益联结。
(1)合作社采取“市场+农户”的运作方式,为奶农提供资金、场地、饲料与技术支持,合作社组织回收鲜奶,农户也可直接面对市场销售。
(2)合作社定期组织对农户进行专业培训,提供养殖技术服务,发放技术资料,先后组织技术人员到全国知名基地进行培训、参观、学习。对于发展较好的农户进行重点倾斜,给予饲料、防疫技术大力支持。
5、“政、企、银、贫困户”联动模式
采取“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方式,借助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帮助扶贫对象入股。每位帮扶对象以政府补贴及金融机构贷款的1万元现金入股,成为生产加工销售期内股东,参与项目收益分红,入股本金在签约合作的10年内不得转让和出售。所有帮扶对象成为集体股东,占股35%,与项目绑定发展,使帮扶对象零风险负担,且通过以上利益联结机制将有效地解决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两缺两怕”难题(农民缺资金、缺技术和怕自然灾害影响产量、怕影响收入),实现了“双零双赢”(农民零风险、零投入,公司少投入、稳用工,农民、公司均受益)。
三、组织管理保障
(一)组织领导
一是成立西湖管理区西洲乡农村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由管理区管委会主任刘爱军任组长,管委会副主任徐翔、张文辉任副组长;二是乡镇相继成立奶牛养殖产业建设领导机构,具体指导特色乳业产业建设工作;三是将特色乳业产业纳入管理区对乡镇目标管理,并提高特色乳业产业化建设绩效考核。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立在管理区农业局内),刘登勇兼任办公室主任,全面负责统筹协调、督促落实、整体推进、服务平台建设、扶持发展优惠政策、制定试点实施方案,解决日常矛盾及问题等工作。西湖管理区奶牛养殖基地建设由农业局负责;产业发展融资平台建设与资金整合由管理区财政局及区发改局负责;产品市场开拓由管理区科技工信局负责;科技研发由管理区科技工信局负责;园区建设和加工企业培育由管理区科技工信局和西洲乡政府负责;旅游开发由管理区农业局负责;社会投入由西洲乡、管理区农业局、科技工信局负责;管理区财政局负责扶持资金的管理。
(二)工作机制
1、创新政策扶持方式
设立特色乳业产业发展资金,进一步加大财政整合力度,简化办事流程,重点向新型经营主体、农业产业园区、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社会化服务倾斜,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和品牌创建。进一步统筹搭建要素集合、产业集聚、创新驱动的平台,加快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严格项目管理机制
加大财政资金引导机制力度,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养殖大户等从业主体积极投入;吸纳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特色乳业产业投入;积极争取整合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到建设中,并保证财政资金公开、公平、公正分配,促进牧草、奶牛等发展。同时,强化西湖片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区绩效管理机制,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为目标,以各项工作统筹协调与否、指标化落实程度、项目经费预算和控制情况为评判标准,促进园区规范化管理、高效率运营。
3、创建利益联结机制
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能人大户发展,引导他们与贫困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行“企业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最低保护价实现“订单”生产,增强农户在产业发展中的组织化程度。完善资源整合、结对帮扶、资产收益、人才支撑等精准扶贫机制,实现每个村都能培养出一批致富带头人。
4、创建“互联网+”运营模式
利用互联网行业的大数据分析,颠覆传统经营模式,改进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业的产业流程,真正实现产业和“互联网+”之间的合作。建设高质量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为企业和农户提供网上交易平台,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大量的多元化信息服务,破解农产品销售难题。
(三)监督管理
一是加强项目管理:健全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实行领导领衔制、定期例会制、项目申报制、资金监管制、项目联办制、项目督查通报制、信息报送制、绩效考核制等管理制度,加强试点各项工作的日常管理;实行工程项目质量保证金和招投标制度,加强对项目的论证、项目建设进度、建设质量等方面的监督考核,做到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确保项目建设如期完成。
二是全程监督检查:管理区财政、审计、畜牧三家单位联合协作,全程参与所有特色乳业产业发展项目计划的申报、实施督查、验收考核等工作,对项目进行全程监督。管理区督察组不定期进行实地督查,实行工作进度“一季一督查一通报”制度,推进试点工作规划各项任务的落实。
三是加强资金监管:乡镇财政扶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资金全部纳入设立的管理区财政特色乳业产业发展专户,实行专账核算,封闭运行。三产融合发展项目实行报账制,项目实施单位凭借合法有效的原始凭证和相关材料,以及填制报账申请表,报有关部门审核后入账。同时,扶持资金的使用列入年度财政监督检查重点,开展项目资金的同级审查。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