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武陵小小说现象 繁荣中国微型小说事业
向世界文化高端品牌进军
——解读武陵小小说现象 繁荣中国微型小说事业
在12月17日下午召开的中国·武陵微型小说(小小说)现象高端论坛上,来自海内外的30多位著名作家、评论家、权威专家学者就武陵区地域性小小说现象进行了广泛的分析,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地方党委政府、主管部门的重视、武陵小小说作家群有领军人物、有丰厚的创作成果是形成“武陵区地域性小小说现象”的主要原因,同时就微型小说(小小说)的文学意义、发展前景、面临的困难及如何突破进行了深入探讨。
武陵区已成全国公认的小小说重镇 河南省作协副主席、中国小小说名家沙龙理事长杨晓敏说,近年来,武陵区的小小说创作突飞猛进,被外界称为“武陵区地域性小小说现象”,像作家群中的领军人物戴希就获过许多小小说大奖,他不仅能写,组织能力也强;像白旭初,他是比较早的一批小小说作家之一,创作了许多耳熟能详的作品;像伍中正,他是乡村叙事的老手,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写作风格。杨晓敏希望,全国首家微型小说创作基地落户武陵区后,能壮大小小说的创作队伍,让更多人对小小说产生兴趣。
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秘书长凌鼎年总结道,武陵区能成为全国公认的小小说重镇离不开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地方党委政府、主管部门对文化,尤其是对小小说的重视,“从今日的盛举就能感受出来”;第二是该区的领导有名片意识、品牌意识和战略眼光,例如之前推出的《武陵小小说经典》就有汉英对照版;三是这里的小小说作家都与各地的小小说选刊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为小小说的发表提供了阵地;四是武陵小小说作家与评论家、媒体保持了紧密的联系,懂得借助评论员与媒体的力量将自己的作品推出去。
把“武陵小小说”推向世界 谈到中国和新加坡微型小说的特点时,新加坡作家协会会长希尼尔说,微型小说在新加坡流行了30多年,受西方影响,其风格颇为理性,注重写作技巧;中国的微型小说则偏故事性一些。他认为,写微型小说一定要精悍短小,带有当地特色。
欧洲华文作家协会原会长朱文辉介绍,欧洲华文作家协会已经出版了两本关于微型小说的书籍,海外华人的小小说题材多以游子思念家乡故土的情怀或中西方文化差异为主。他还建议中国微型小说作家在写出小说故事性的同时也要写出人文关怀,“把人类的共性抽离出来,用艺术、文学去细腻地包装,就是一篇成功的微型小说。”
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主席、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会长冰凌先生在现场承诺:“如今‘武陵小小说’正在向着世界文化高端品牌前进,明年我将在美国举办记者招待会,把‘武陵小小说’进一步推向世界。”
如何突破创作瓶颈成关注焦点 “数量上去了但质量还有待提高。”谈及中国微型小说发展现状,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顾建新坦言已进入“瓶颈期”。他表示,当前各种微型小说出版的数量空前,但质量却没有提高。尤其是一些急功近利的青年作家,以发表作品的数量为最高目标,不注重作品的质量。
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卢翎对此也有同感,他说,某些小小说作者为了追求作品的思想深度,而牺牲了小小说的可读性,这种倾向不可取。
当代微型小说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对此表示赞同,他以自己担任某微型小说大赛评委的经历为例说:“每一届都要阅读大量的小小说,除了几篇有味道的好作品,大量的作品都比较平,隔几天,能再想起来的不多。”
同时,叶辛还表示,微电影在网络时代具有很好的社会基础,进入各大学的传媒学院可以看到,每个年级的学生都在拍摄微电影。当前投入微电影的资金很多,各界都看好微电影的发展前景,这是微型小说发展的良好机遇。
近年来,武陵区的小小说创作突飞猛进,被外界称为“武陵区地域性小小说现象”。
如今“武陵小小说”正在向着世界文化高端品牌前进,明年我将在美国举办记者招待会,把“武陵小小说”进一步推向世界。
(编辑:金 洁)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