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寿县从五方面发力破解秸秆处理难题
7月26日上午,汉寿县毛家滩胜强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加工车间里机声隆隆。秸秆原料经过精磨、压缩等工艺处理之后,摇身一变成为生物质颗粒。“这种生物质颗粒的燃烧值可达4700卡,非常适合稻谷烘干锅炉使用,现在我们的产品供不应求。今年我们预计可以消化水稻、棉花等秸秆5000吨。”合作社负责人胡胜祥双手捧着生物质颗粒欣喜地介绍。这是汉寿县真抓实干破解秸秆处理难题带来的成果。
今年6月份以来,该县从领导重视、宣传先行、政策扶持、盘清家底、整合资金五方面发力,破解秸秆处理难题。
县领导高频次深入田间地头、秸秆收储车间,形成“主要领导带头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乡镇协同抓”的工作格局。
在宣传上,该县将禁限烧横幅挂到村口、标语贴进院落,形成强大的宣传攻势,同时通过召开屋场会、开动宣传车、启用“村村响”广播,把“秸秆还田增肥力”“离田变现添收入”的道理烙进农民心里。
真金白银的政策更是打通了产业经脉。覆盖作业环节、储运环节、主体培育环节、技术示范环节的全环节精准补贴政策全面落地——粉碎还田每亩补20元,打捆离田再补20元;新建收储点每平方米补150元;年消纳400吨以上的企业,每吨补30元。农民和产业链业主参与秸秆回收综合利用的积极性高涨。
精准施策还需盘清家底。全县“拉网式”摸排出197.8万亩作物分布,1126台收割机、48台打捆机“整装”待命。18个收储点完成扩容升级,18家运营主体协同发力,剑指年处理8万吨目标。
坚持“向上争、县内筹”双向发力,累计整合资金2587万元,重点投向作业补贴、设施建设、主体培育等关键领域。资金管理实行“专款专用、全程监管”,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化作撬动市场的支点。
“我们要让每根秸秆都化作生态财富,为秸秆回收综合利用提供更多方案。”汉寿县分管农业的负责人表示,从过去的浓烟弥漫到如今的“点草成金”,汉寿县的秸秆处理难题正转化为生态优势、产业优势。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