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丽乡村”迈向“完美社区”
——武陵区南坪岗社区初探
绿油油的草坪旁绿荫环绕,一栋栋的住宅整齐划一,道路上干净整洁,老人或散步,或健身,孩子们愉快地做着游戏,整个小区环境清爽,感觉十分惬意。这是记者近日在武陵区南坪岗社区南坪公寓楼安置小区看到的一幕。
谁能想到,居住在如此环境优美的城市小区内的居民,曾经是城市近郊农村的农民。2003年,随着常德的城镇化建设推进,处于城郊南坪岗的村民们迎来了由农民向城市居民身份转换的机遇,原南坪岗的村民如今大多已成为城镇居民,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安置楼房。
居民王奶奶推着小孙女在草坪旁的绿阴地闲庭信步,她乐呵呵地对记者说:“以前还担心过不惯城市生活,现在完全适应了,干净又方便。”在这个占地67.4亩的安置小区,共有27栋公寓式安置楼,目前一、二期工程24栋已全部完工,已入住363户,三期工程于去年12月竣工,现正进行配套工程建设,预计今年6月可以验收交房,四期工程目前已进入征地拆迁阶段。
社区书记吴昌进拿着红笔,在项目进度板上画上了一个“勾”,他舒了口气说:“新河中路最后一户已经谈妥了。”自从建设火车站开始,南坪岗社区内就有一条“拆不动”的新河中路。见有记者采访,55岁的居民刘进初从一栋拆了一半的屋子里走出来,他和一位工人正抬着一根房梁,记者了解到,刘进初就是这栋房子的屋主。自己拆自己的房子?记者不禁纳闷,刘进初解释,自己在这栋老房子里住了40多年,很有感情,特别不舍得,但是“挨不过”好朋友的情面,就带头签了字。
刘进初的“好朋友”就是社区书记吴昌进,为了当上拆迁居民的朋友,吴昌进可是费了一番功夫。为了零距离接触这些拆迁户,今年4月8日,吴昌进干脆换了“办公室”,把拆迁项目指挥部搬进了居民家。从早到晚,吴昌进带着社区负责拆迁的工作人员和居民们“打成一片”,从生活的细节关心、了解他们,从实际出发,换位思考他们的心里想法和难处。“接地气”的工作方法总是速有成效的,不到两个月的时间,1公里长的新河中路拆迁任务圆满完成,32户居民全都签字同意。
从平房到楼房,从乡村到社区,就是为了给居民提供更加全面、周到的服务。以前的村民都能在自家院子种菜养鸡,现在搬进了安置小区,根本无法实现“田园生活”。居住形态的变化,促使城镇化建设的配套设施更加完善,作为新型农村社区,首先得解决“吃”的问题。去年年底,位于南坪岗社区内的新河路农贸市场开始试营业。这是一个由村民、股东自筹、自建、自营的标准化村级农贸市场,也是武陵区今年农贸市场提质改造中唯一一家新建的农贸市场,拥有大门面48个,经营小门面34个,市场摊位196个,各种蔬菜、肉食、水产、干货、豆制品、调味品等10大类农副产品应有尽有。
洁净的地面,整齐的摊位,鲜嫩欲滴的蔬菜,面带笑容的老板,干净清新的环境完全颠覆了记者对农贸市场的印象。推着婴儿车的李先生正在选购商品,他感慨,以前买菜要跑到芷兰学校那边,现在好了,出门两分钟不到就能买到新鲜的蔬菜,太方便了。吴昌进介绍,新河路农贸市场的建成,很好地解决了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农贸市场可容纳就业人员180至300人,周边上千户居民的买菜问题再也不是难事。
如何让乡村成功转型为社区,吴昌进说,对于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村干部必须沉下身子,强化服务意识,城市社区的管理模式不能直接套用,要创新出适应南坪岗社区的一种运行模式,并最终形成与城市社区的良性互动与体制接轨,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一步步走上正轨。
(编辑:李念念)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